

图片
图片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赏析
此词创作于作者被贬谪黄州的那段时期,乃是他当时在乡间过着幽居生活的自我真实写照。上片着力写景,下片精心刻画人物形象,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致。词中所展现出来的,是作者在雨后游赏时所拥有的欢快、闲适的心境。词人先描写游赏时所见到的村野景象,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的游赏活动以及游赏所见之物皆是因昨夜的那场雨而引发,抒发了自己在雨后获得新凉的喜悦之情。这样的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感,读来婉转含蓄,令人回味良久。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这首词开篇的两句意思是,在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到了尽头之处,有高耸矗立的高山。在近处,围绕着屋舍的是竹林,旁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聒噪纷乱。在这两句词当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所包含的容量如此之大,堪称妙笔。这里所呈现出来的景象,营造出了一种幽僻狭窄的氛围。词人身为获罪之官,才能无法施展,只能过着隐士般的生活。这首《鹧鸪天》便隐隐约约地表现出了他的此种境遇。
开头的这两句,作者运用推移镜头的手法,由远及近,描绘出了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这所带有墙院的地方,正是作者的居住之所。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三、四句的含义是,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池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着幽香。
三、四两句所蕴含的意义更为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芙蕖是荷花的别称。“细细香” 描写得极为细腻,说的是荷花散发出来的香味,并非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令人舒适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有其他原因的话,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之中,确实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有的这种状态,刻意地留恋这里的景致。在这里,透过这样的画面,便能隐隐约约地察觉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我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通过对自己形象的描写,对此作了生动的阐释。
下片的前三句,描述的是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的小道上缓缓漫步。这是词人对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但他所表现出来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是老态龙钟的模样,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出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状态,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呢?读者仔细去品味,自然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堪称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意思是说:天公想得非常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让词人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 二字,犹如说 “多承”。细细地去品评,在这两个字里面,还包含着某些意外之意,也就是在问:有谁还能想到多次被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将我遗忘了,只有天公还能想到我,为我降下 “三更雨”。所以,在 “殷勤” 这两个字当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为显露的一句。“浮生”,指的是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观念。《庄子・刻意》篇中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 中的 “又” 字,分量极重,对于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出词人得过且过、一天又一天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综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细致描写以及对作者形象的精心刻画,就能够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